摩拜四重困境致融资不顺,成了资本眼中的烫手山芋?

小鸣与小蓝相继倒闭,为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敲响了警钟,摩拜自然没能逃脱众人审视的目光。本文梳理近期网络上对摩拜的4大质疑,一起探讨摩拜为何成为资本眼中的烫手山芋,为何被业界认为可能是“下一个小蓝单车”。
重资产模式太烧钱 投资就像无底洞
摩拜采用重资产经营模式,既负责单车设计、生产又管车辆投放,企图将产业链上中下游全垄断。为了缩减运营开支,摩拜甚至将小橙车的链条除去,采用笨重耐磨损的实心胎,避免频繁返厂维修的麻烦。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产品溢价,减少中间环节利润的流失,但缺点同样显而易见。
据自媒体“蓝鲸TMT”揭秘,摩拜在国内投放单车700万辆,其中经典款车型平均造价在2000 元左右,Lite轻型车造价也达 1000余元。仅单车成本一项摩拜花费就超百亿,这还不含任何运营及人力成本。尽管摩拜获得6亿美元融资,但相较高额成本而言只是杯水车薪。目前摩拜融资基本快烧完,为不拖欠自行车厂货款已开始挪用押金,但仍有大量供应商应付款不得不暂停。最近有投资人急于撮合摩拜与ofo合并,可能是想尽早套利后安全地撤出摩拜。
缺乏可行的盈利模式
尽管被列入互联网公司“独角兽”名单,摩拜至今仍未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。小橙车客单价只有0.5元或1元,即使所有用户每天骑5次车,也未必能在一年内收回本金。德国《经济周刊》称摩拜模式为“白痴经济”,郎咸平给小橙车送绰号“出租单车”,都是基于类似观点做出的判断。
由于摩拜并未上市,没有公布财报的义务,外界听到的只有“日订单量”、“投放总量”及“骑行总里程”这些粗略的数据,何况这有限的数据还频频被指注水。但摩拜高管多次对外表示,摩拜仍在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,目前仍需要融资输血才能将亏损额降到最低。
押金风险高
摩拜退押金难,是萦绕所有摩拜用户心头的噩梦,从摩拜创立至今一直得不到解决。最近自媒体“蓝鲸TMT”更发文称,根据内部人士爆料,因市场扩张成本高企,摩拜单车公司资金告紧,开始挪用用户押金填补缺口。摩拜官方多次表示,摩拜单车注册用户超过1亿,按照押金299元/人来算,押金总额可达数百亿之巨。
“蓝鲸TMT”指出,摩拜CEO王晓峰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慎透露,公司会拿出一部分用户押金购买理财产品。11月30日,许多网友在微博与贴吧留言,称摩拜押金无法退还,一度导致摩拜官吧被“爆吧”,“摩拜退押金”也成了微博热门话题。12月5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约谈摩拜,建议其免收押金,目的也是要化解摩拜潜在的押金风险。
频繁“姨妈宕”技术水平低
摩拜虽然常以“技术流”自居,炫耀大数据系统计算能力超强,人工智能研发水平领先同行,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他们并不了解产品的具体参数,直观印象却是摩拜后台服务器系统频繁宕机。由于大面积宕机事故几乎每月发生一次以上,网友形象地将其称为“姨妈宕”。另外,由于摩拜系统有明显漏洞,普通程序员都可以轻松获取其后台数据,可见摩拜的技术化与智能化水平着实一般。
乐视讨薪风波爆发后,国外投资人有一番精彩的解读,认为乐视危局应了一句美国俚语:一只鸟长得像鸭子,叫声像鸭子,走路也像鸭子,那它就是鸭子。如果拿这句话套用摩拜如今的处境,可能也不算太过分。
摩拜与小蓝同为共享单车企业,可以说“长得像小蓝”;摩拜退押金难的问题一年来长期存在,与小蓝单车倒闭前的情形相似,可以说“走路像小蓝”;面对质疑时拿估值与用户数量堵悠悠之口,可以说“叫声像小蓝”,难怪业内人士认为,摩拜可能是“下一个小蓝单车”。
这样的局面下,资本恐怕也很难继续看好摩拜。
事实上,自今年6月份拿到一笔融资之后,摩拜在接下来长达半年时间里都迟迟没有可观的资金进账。外界一度盛传美团点评将注资,却也只是传闻,始终没有下文。
一直到近日,摩拜日本分公司宣布拿到日本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LINE的一笔融资,同时让出20%的股份。遗憾的是,姗姗来迟的这一轮融资,或许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。一方面,摩拜拒绝透露具体融资额,难免令外界猜测金额可能不够理想;另一方面,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也令人怀疑,是否摩拜在国内已经“走投无路”,只能远渡重洋寻求援助呢?